互联网下的中国体育赛事版权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9日 18:05
互联网的兴起给产业变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在摧毁原有的产业。 互联网的兴起,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体育运动,让更多的中国球迷接触到海外顶级赛事。 赛事视频和直播已成为传播和普及体育运动的重要载体。 借助互联网,体育赛事的版权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特别是46号文之后,国内购买体育赛事版权的热情和支付的价格持续高涨。 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下的中国体育赛事版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免费观看到付费直播,没有人关注版权之争。 中国的体育版权市场正在展开一场疯狂的争夺战,中国的体育版权爱好者也纷纷前去……
本文共4152字,阅读时间约14分钟。
钱是外国人不懂中国体育产业赚的
当我们得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央视没有支付任何国外赛事的版权时; 当我们看到世界杯、奥运会等赛事在中央电视台免费转播时; 当我们知道央视只支付了10-15美元购买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版权时,付费购买赛事版权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太陌生了。
2015年,中超联赛版权5年成交80亿,达到中国本土体育版权巅峰。 后来,中超版权价值缩水,10年版权延伸至110亿元。 随后的CBA联赛版权也受到很大影响。 据体育银行查阅相关报道发现,CBA每年的版权费也从预计的10亿元以上下降至7.5亿元左右。 中国两大赛事版权带来的价格仅为18亿元左右(较之前大幅增长),但中国互联网企业每年在海外赛事版权上的投入高达70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为海外赛事版权支付的费用是国内赛事版权的近四倍。
一方面,我们花费大量资金从海外购买版权,还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推广,造成了人财两失的尴尬。 欧美人在了解体育产业和版权方面或许有时间优势,但在了解中国体育产业和消费者喜好方面,难道不应该有社会环境和地理优势吗?
如今看来,这些版权购买者,尤其是带有互联网元素的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顾后果地花重金购买版权。 他们看到了机会,但却忽视了过程中的问题。
乐视体育的尝试与失败
前互联网巨头乐视体育在版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包括F1、英超、意甲、中超、ATP、NBA、亚足联等赛事在内的130余项体育赛事版权。 在巅峰时期,乐视体育被大家追捧为唯一一家可以与ESPN抗衡的A公司。 要知道,当时能够和ESPN竞争或者比较,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
拥有上百个体育赛事的版权,是否意味着乐视体育要花重金购买体育版权? 答案恰恰相反。 乐视体育前联席总裁刘建红向体育银行表示,除了乐视体育以27亿元购买的中超联赛两年新媒体转播权超过市值外,其余版权均归乐视体育所有。均符合市场价值。 即便如此,乐视体育却在接连失去赛事转播权后倒在了沙滩上。 乐视体育的倒闭引发了中国版权市场的热议,对于乐视体育积极进取、探索新模式的评价褒贬不一。
客观地讲,乐视体育的模式是先进的。 乐视体育对版权和中国体育消费趋势的理解是正确的。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抢占体育资源进行大规模部署并不是问题。 相反,我们需要乐视体育这样的人物来探索中国版权的生存模式。 进入者之间并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共赢、互助关系。 遗憾的是,中国版权市场上演的是第一个剧本。
对市场的过度乐观和资本的追逐,加速了这个“中国版ESPN”的衰落。
“两大巨头”PP体育与腾讯的两个世界
资本购买版权的脚步并没有因为乐视体育的倒闭而放缓。 从腾讯5年5亿美元收购NBA独家中国版权开始,中超联赛每年的版权费为16亿元(现已降至11亿元)。 )正式拉开了“烧钱”版权时代。 腾讯和苏宁旗下的PP体育成为版权方面实力最强的两支球队。
要知道,在腾讯之前,NBA中国转播商之一的新浪体育,2010年的转播费只有700万美元,即使在2013年之后,版权增量也只有2000万美元。 仅仅两年后,NBA在中国的版权就被腾讯以五倍的价格收购。 随后,腾讯与FIBA达成九年合作,获得CBA三年新媒体运营权的腾讯,巩固了在篮球领域的地位。 尽管腾讯体育总经理赵国臣多次表示,腾讯体育的权力和责任并不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获利,而是要考虑用户价值以及腾讯体育在整个腾讯视频和腾讯集团的战略价值。 。 即便如此,仅腾讯体育为NBA和CBA支付的版权费用就超过10亿元。
另一家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足球比赛版权的PP体育就更疯狂了。 苏宁体育从欧洲五大联赛到亚冠、中国之队、中超、UFC、WWE的丰富版权资源可见一斑。 同时,5年2.5亿欧元的西甲转播权,3年7.21亿美元的英超转播权,加上德甲联赛的转播权(据报道5年2.5亿美元)和Ligue 1 今年已达到。 PP体育每年仅英超、德甲、西甲的版权费就高达20亿元。 不断围堵赛事版权的PP体育也被外界广泛认为是继乐视体育之后下一个与ESPN竞争的公司。 令人兴奋的是PP体育距离ESPN有多远。
根据对外公布的数据保守测算,腾讯和PP体育的海外赛事版权费用接近30亿元。 此前,胜利家族CEO李胜曾表示,中国直播平台每年在海外赛事版权上的投资达70亿元。 在中国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养成的环境下,更不用说购买版权的疯狂烧钱模式了。 究竟有多少利润能够弥补这个缺口,目前还不得而知。
回顾中国的体育版权市场,每年版权费用能够超过20亿元的公司寥寥无几。 曾经的乐视体育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那么,PP体育如何才能将这么多版权变现呢? 这不仅是PP体育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体育版权市场的难题。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苏宁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到卓越。 体育作为苏宁的重要板块,未来也将沿着“追求卓越”的理念前行。 对于PP体育来说,实现体育板块与苏宁集团电商、物流、金融、科技、地产、文创、投资八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或许是解决版权问题的重要方向实现,但我们仍需拭目以待。
咪咕、优酷入局,爱奇艺也来加强支持。 体育版权时代到了?
无论是打造庞大的PP体育版权帝国,还是成为下一个ESPN,高价购买版权的压力都是PP体育面临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自己的会员体系、广告和赞助之外,就是分配独家版权。 这不仅可以缓解购买版权的高额费用压力,版权经纪业务也可能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ESPN在版权经纪方面的经验或许值得PP体育学习。 为此,PP体育尝试将版权分配给咪咕和优酷,这两家公司借助今年夏天的世界杯强势进军体育领域。 2018年,中国体育版权市场并没有因为高昂的版权费而望而却步,反而呈现出逆流而上的趋势。 由中国移动支持的咪咕和阿里巴巴旗下的优酷分别以10亿和16亿的巨款获得了世界杯的新媒体版权。 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如此大笔的资金并不是打算花在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上,更不是为了付费观看(两家平台都没有开通世界杯付费观看)。 无论是作为内容聚集用户、服务用户,还是打通零售、健康、娱乐链条,版权内容都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PP体育先后将赛事资源分配给咪咕和优酷,在缓解短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吸引了竞争对手。 如果PP体育能够连接苏宁的门店和云业务资源,引流流量,开发用户消费潜力,那么优酷背后的天猫、淘宝、阿里巴巴的整个消费布局不会处于下风。 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移动和优酷体育用户群体可能不会选择PP体育或其他第三方直播机构观看比赛。 当然,PP体育版权分配带来的利弊目前还不得而知,但版权经纪商却让另一家布局玩家新影体育尝到了甜头。
新影体育已经在中国尝试会员制付费直播,被认为在赛事版权变现方面取得了成功。 尤其是拥有英超黄金品牌的体育银行找到了新鹰体育的审计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月至5月,新鹰体育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5亿元和7.05亿元。 元和4.66亿元。 营业利润方面,分别达到1.74亿元、2.1亿元、2.19亿元。 良好的表现部分来自于付费观看的用户。 据了解,2017年新影体育付费用户中,会员占比80%,其余为单游戏付费用户。 此外,版权发行也成为新鹰体育的绝对核心收入。
据了解,新影体育2012年6年英超转播权的年均价格为1.67亿元人民币。 2014-2015赛季初,向乐视体育和PP体育分配新冠军版权的成本均为1100万美元。 近1.36亿元的收入也让新影体育基本收回了成本。 2015年,新浪、腾讯和乐视体育各支付1800万美元,总价5400万美元(约3.35亿元人民币)赢得英超赛季转播权。 2016年夏天,乐视体育获得2016-2017赛季英超联赛非独家转播权。 乐视体育以6300万美元的天价获得了该赛季的英超版权(PC端和移动端的版权价格为3800万美元,OTT版权价格为3800万美元,2500万美元)。 PPTV仅获得3800万PC端和移动端版权。 赛季开始后入局的腾讯花费1200万美元获得每轮2-3场比赛的PC和移动版权。 新影体育通过将英超版权分配给乐视体育、PP体育和腾讯三大互联网媒体公司,获得了1.1亿美元(7.58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仅英超版权就让新影体育获得了高额利润。
当国内参与基础良好的优质项目版权基本被苏宁、PP体育、央视垄断时,长期窥探体育的爱奇艺瞄准了母公司拥有版权的新影体育。亚足联未来八年。 双方共同成立新爱体育。 虽然在版权资源方面实现了各自优质赛事内容的共享,但更重要的是新鹰体育母公司当代明城在亚冠赛事中的权益。 届时,双方将在围绕版权的赞助、广告、付费直播、发行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新爱体育是否会效仿央视在奥运会和世界杯上的做法,是先赚大钱再分配,还是大规模分配以收回成本,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这是必然的借版权大做文章。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战,到底是推广优先还是盈利优先?
新媒体抱怨,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纵容了消费者不付费观看直播的“陋习”。 传统媒体指责新媒体盲目竞争,夸大赛事版权价格。 对于传统媒体“违反规则”还是新媒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双方意见不一。 虽然这是一场科技影响下的新旧媒体之战,但这只是双方利益之争。
世界杯、奥运会、NBA等重大国际赛事都没有央视转播,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我们可能要到21世纪初才能接触到这些赛事。 如果真是这样,竞赛版权能否有今天的市场还不确定。 虽然免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付费之路更加艰难,但中国观众不付费观看比赛仅仅是因为传统媒体吗? 消费不仅取决于习惯,还取决于经济能力。 当然,我们想说的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到底应该以利益为先,还是以推广为先。
无论是用户付费还是体育消费习惯,都需要时间培养,前提是他们对这项运动感兴趣。 而如果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很多人可能会走弯路。 真正培育体育环境、引导消费习惯。 只有这样,中国的巨大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但中国的版权痴迷者却选择了后一条路,即宣示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大量投资。 结果就是我们花自己的钱为国外的比赛培养用户,而坐收渔翁之利的海外版权方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主办赛事并持有赛事IP和版权就成为了新浪体育的一种思路。 至于这条路是否行得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目前还是未知数。 热衷于版权博弈的中国资本是否会对海外版权兴趣减弱,值得期待。 但如果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中国赛事IP的打造上,将会带来版权和赛事IP的双赢。 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