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黎寒:德国足球的战术体系沿革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2日 13:02

说实话,有些方面我个人不太认同

@李汉

先生,我不同意的部分在于克林斯曼和勒夫执教的优缺点,以及整体战术水平。 我仍然同意他的观点,并推迟了几天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我希望他的回答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希望他的回答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引发思考。

也因为我不是知乎体育的唯一标准。 我宁愿看到一个问题有多个答案,每个答案都很精彩、有见地,多个答案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引发健康的讨论。

在利汉先生的回答中,他提到:如今的德国队,这种优柔寡断和缺乏主教练的独立性已经成为最大的弱点。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勒夫还是克林斯曼,后者让德国足球重新崛起,前者延续了德国足球复兴后的繁荣时期。 然而,在战术体系的演变方面,他们并没有带来质的突破。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性格。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世界足坛的战术体系并没有出现任何能够促进足球发展的新战术,包括德国足球。 善于学习的德国足球找不到更合适的榜样可以学习,他们很难走在足球发展的前列。 这个战术大方向上的问题是克林斯曼和勒夫解决不了的。

直到阿拉贡内斯和他的提基塔卡成熟。

我在这里无意粉饰tiki-taka或赞扬西班牙足球及其代表。 我只表达我的意见。

从1990年到2002年,德国国家队对“自由人”的依赖在战术重点上一直存在。 在战术体系方面,德甲和国内俱乐部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理念,但没有创新。 韩乔生先生解释时表示,“德甲流行三后卫”。 我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 应该是“意甲流行三后卫”。 感谢@老师指正——之后,这三名后卫被慢慢引入德甲,但执行得不太好。 坚决,顶级俱乐部都尝试过,但效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所以没有形成改革; 在中游球队中,因为没有好的自由球员来填补三后卫前后的空缺,所以他们宁愿打四后卫,也使用自由球员。 踢防守型中场,然后牺牲一名前锋,让一名进攻能力特别好的全前腰客串。

此外,作为德甲豪门,拜仁慕尼黑对德甲的压制并不在于战术理念和打法的先进,而在于个人能力的堆叠和战术执行力的优势。 至少海老公上任之前是这样。

那么,拜仁慕尼黑无论从政治、战术、人员上对德国国家队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 这导致德国国家队在欧洲足球变革的混乱时期,在战术和踢球上都无法成为领先球队。 事实上,德国足球自1974年以来一直走在欧洲足球的前列,但它不会也不可能成为最先进战术理念和踢球风格的倡导者。

这里我不会给出过于复杂的例子。 1990年的德国队,战术核心是马特乌斯,但防守屏障是布赫瓦尔德。 1994年的德国队,战术核心是哈斯勒,攻防屏障是萨默尔。 1996年的德国队,真正的自由人是萨默尔,战术核心是穆勒。 1998年的德国队,真不知道战术核心是谁。 可能是哈斯勒,可能是穆勒,甚至可能是马特乌斯。 2002年的德国队,战术核心是巴拉克,攻防屏障是哈曼。

如果你还记得1998-1999年欧洲冠军杯最后91秒拜仁输掉大耳朵杯的经历,你应该对拜仁慕尼黑当时的战术和阵型有印象。 当时的攻防枢纽是被国家队开除的埃芬博格,战术核心是巴斯勒。 后防线上,还有马特乌斯。

关于克林斯曼上台的背景,李涵先生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多说了。 克林斯曼提拔大量年轻人的原因之一是他需要新鲜血液。 在这些新鲜血液战术思维和意识尚未成熟之前,他们能够接受克林斯曼的战术精髓,而不是德国固有的战术。 思维。

作为一个在英、法、意、德四大联赛打拼并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克林斯曼吸收、理解和改变战术的决心是极其伟大的,他从前辈沃勒尔身上得到了很多启发。 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改革适合国家队,但他在国家队取得成功后,在执教拜仁时,也想把整个国家队搬到拜仁。 对于德甲之王来说,完全否认或者强药治愈疟疾都是不可想象的。

从海外履历来看,海老公与克林斯曼类似。 他以更温和的方式执教拜仁,更温和地做出改进,从而赢得了欧洲三冠王。 不过他很清楚,这样的改变对于拜仁来说基本上就是终结了。 他不能像克林斯曼那样一刀切到底,这会影响到深层次的利益,所以他在成功后选择了退役。

当回到国家队时,沃勒尔也是一个想要改变的人,但他最终并没有在这次改变中取得根本性的成功,这与他并非拜仁家族出身有关。 另外,在技战术层面,他也没有办法更上一层楼。 那是因为在联赛的实验场上,沃雷尔对战术变革的尝试并没有像克洛普那样取得巨大的、近乎颠覆性的效果。 成功,所以在国家队,他想要在2002年世界杯上带领德国队获得亚军的位置确实很难。

克林斯曼的做法确实非常激进,因为他需要更多具有可塑性的人才来接受他的战术体系。 据新闻报道称,克林斯曼借鉴了美国职业运动员的训练课程,为国家队队员提供,后来拜仁队员也使用过,可见他颇有决心吸收和运用先进方法。 这样的尝试需要有一颗博大的胸怀和冒死求生的决心。

克林斯曼战术变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去拜仁化”——拜仁球员实力很强,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俱乐部球员没有机会入选国家队。 他们了解克林斯曼的战术。 而且执行力和拜仁的球员没有太大区别。 这里的“去拜仁化”并不是指彻底抛弃拜仁球员。 在关键位置上,他信任拜仁球员; 但在战术上,拜仁球员必须无条件听从主教练的指挥。

德国球队的教练_篮球德国国家队主教练_德国男篮主教练

2006年世界杯,佩克尔曼带领的阿根廷队拥有最好的战术。 不幸的是,他们输给了德国队。 并不是阿根廷的战术没有德国先进,而是德国人抓住了关键机会。

门将:莱曼(阿森纳)

后卫:弗里德里希(柏林赫塔)、梅策尔德(多特蒙德)、默特萨克(汉诺威96)、拉姆(拜仁)

中场:施奈德(勒沃库森)、弗林斯(云达不莱梅)、巴拉克(拜仁)、施魏因斯泰格(拜仁)

前锋:波多尔斯基(科隆)、克洛泽(云达不来梅)

事实上,这个阵型已经从4-5-1变成了4-2-3-1。 施魏因施泰格和弗林斯是两名防守型中场,一名进攻,一名防守。 巴拉克是战术核心,属于攻击型中场。 ,菠萝王子出任左中场。

两队战术调整中途更换教练。 德国国家队留下了克林斯曼,至少还有勒夫。 阿根廷离开了佩克曼,却得到了一位足球冠军马拉多纳。

克林斯曼统治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给国家队带来了先进的战术理念。 虽然他并不是比赛高手,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却为勒夫后来的战术探索奠定了基础。

即便勒夫现在已经陷入了“拜仁”的陷阱,但他也暂时完成了克林斯曼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创造新的、成熟的战术,成为德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想法。 我可以借鉴的这种战术的原型是阿拉贡内斯提出的tiki-taka,后来被瓜迪奥拉改进。

确实,勒夫用了八年的时间探索和实践。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给出适合整个德国国家队体系——包括成年队、青年队和后卫体系的成熟战术指导。 沃勒开始构想这个宏伟计划,克林斯曼开始大力实施,勒夫则继续执行。

客观来说,如果没有瓜迪奥拉,勒夫只能维持国家队战术水平不下滑,继续探索克林斯曼留下的思路。

所以,到了这个层面,勒夫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没有更多的办法“思进取”。 德国国家队从1974年到2014年从未缺席过世界杯淘汰赛,从1982年到现在,他们没有跌出过前八名,从2002年到现在,他们始终跻身半强。决赛。 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年轻教练来说,想要做出改变、实现突破都是极其困难的。

至于“过去那种善于打硬仗、让对手闻风丧胆,在两球领先、三球领先后不敢掉以轻心的德国队,已经消失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德国国家队成员的“复杂构成”以及俱乐部比赛。 密度太高,球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无法维持到关键比赛的最后时刻。 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德国队的整体战术和国家队精神无法与变革时期球员的年轻化进程相匹配。

1982年德法战争和1986年、1990年德阿战争中,德国队老、中、青三代的结构比较合理。 老兵冒着生命危险,新人不敢逞强。 1994年、1998年,老将即将退役,新人却顶不住了。 2000年后,新人带领的国家队从废墟中重建,积累了冠军底蕴和王者气质。 在这个过程中,它必须正常地继续下去。 随着新老更替,指望他们一下子展现出昔日的坚韧是不现实的。 毕竟,他们首先要学会了解国际比赛。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勒夫和克林斯曼能拿出来的方法就是“积累、进步”。 如果说克林斯曼是开国功臣,那么勒夫就是看守内阁。 他们两人目前在打造国家队基础的问题上,分歧并不大。

对于“战术与指挥的区别”这种临场执教的艺术,我并不反对李涵老师的观点。 毕竟克林斯曼是国家队的重要部长。 他曾被大风大浪殴打过。 在局势打不开的情况下勇于战斗,才是决策者的勇气。 勒夫在这方面相对比较保守。 他希望球员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却忘记了这些年轻球员中没有马拉多纳。

另外,克林斯曼没有做好一件事,勒夫也基本上没有继续做下去。 2006年,克林斯曼排除万难,让代斯勒进入国家队。 本来他想立他为核心,但最终失败了。

勒夫此后所做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想到要为国家队寻找主心骨。 或许他认为整体卡牌已经足够了。 然而连续两届世界杯半决赛,第一次都输给了意大利,第二次又输给了意大利。 西班牙要么有骨气,成为关键比赛的加分因素;要么有主心骨,成为关键比赛的加分因素; 或者说,总体来说,无限接近无敌,拉大与其他队伍的差距。

这两件事勒夫都没有做到。

本文标签:篮球德国国家队主教练

上一条:世界杯四强算他一半的指挥功劳,勒夫被勒黑的挺过

下一条:河南篮球赛现场打群架引争议裁判拼命吹哨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