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斗牛背打 暑假带孩子走进云南与贵州乡村,探寻中国社会本底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9日 10:02
今年我们选择了云贵的一些乡村作为旅行目的地,去了位于滇西北的景迈山,探访了以布朗族为主的翁吉村和以傣族为主的诺干村,随后又去了位于滇南的红河州,在五天的时间里近距离接触了壮丽的梯田和勤劳、聪明、淳朴的哈尼族、彝族人民,最后来到了中国乡村篮球的圣地——“乡村篮球”所在地——贵州省贵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
之所以选择最后一站,当然和我对篮球的热爱有关,但也因为我心里的一个疑问:“村BA”还能怎么坚持下去?还能火多久?
与乡村 BA 球员竞争
8月3日中午,我们抵达了贵州省会凯里。登上从首府开往太攀村的大巴车时,车上一共14个人,其中8人身着短袖短裤的篮球服。运动装已经成为日常服饰。我感受到篮球文化已经深入太攀人的骨子里。坐在我旁边热情好客的女孩提醒我:“大叔,你来得不是时候,上一阶段的总决赛上个月底打完,下一阶段的比赛要到10号才举行。”我笑着回应:“没事,谢谢你。”
我非常有信心,我真正想看到的是没有空前盛况、没有空旷街道的普通场景,而不是比赛日。
我的出发点很简单,我来这里不是为了看特定时间举行的各种表演和展览,而是想看看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让篮球真正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下午两点半,吃完简单的酸汤牛肉面,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大家眼中被称为“网红球场”的太平村BA篮球场。烈日炎炎,气温感觉不下40度,一群初中生、高中生正在打全场球。他们告诉我,这是他们晚上在隔壁平水村球场打正式比赛的热身赛。下午两点没问题,40度高温也没问题,什么都阻挡不了这些孩子对篮球的纯粹和热爱。
下午三点半,三个贵阳的大学生来打球,我立刻提出和他们组队,和本地人打上半场,也就是四个“外地人”对四个本地人。三局过后(每局十球),我们输得很惨。这跟我们的年龄、相对高大的身材、多年的城市经验都无关,原因很简单,他们从小就天天在一起打球,配合非常默契。
四点多钟,我们已是精疲力竭,气喘吁吁,但男孩们却好像什么感觉都没有。他们的体力和耐力让我感觉到我们根本不是一个种族的。我和一个即将升入高三的男孩聊天,他说他家在离这里两公里远的一个村子里,村子里也有球场,人们在那里打球,但他每天上午都要来这里和同学们做暑假作业,下午再和同学们一起玩。他还提醒我们这里有斗牛比赛可以看,说可以骑摩托车带我们去一公里外的斗牛场。
斗牛
四点二十分,我们到达斗牛场。烈日炎炎,却阻挡不住五千多名观众的热情。长达五百米的摊位上,售卖着正宗的当地美食。志愿者提醒车主有序停放车辆,细致维护交通秩序。观众看台上有认真看比赛的八十多岁赤裸上身的老人,有身着苗族服饰的亭亭玉立的姑娘,有卖冰棍糯米的年轻人,有背着篮子清理现场垃圾的小孩,还有操着方言、风趣幽默、不时引起看台骚动的解说员。
显然,与当地人对观看斗牛的热爱相比,炎热的天气显得微不足道。
让我吃惊的是,牵着公牛进场、维持斗牛场秩序的人几乎都是年轻人,可见这些牛仔们已经和公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是日积月累的。很难想象一个不认识公牛的陌生人竟敢跑到斗牛场里维持秩序、处理斗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在我看来,养牛更多的是农村老人的活儿。现在的年轻人对牛还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吗?我和旁边的中年大叔聊天得知,这里的年轻人农闲时节都会出去打工,但大多都是近田干活,忙时节就回家种地。在他们眼里,自家的牛和自己的孩子没什么区别。放牛、喂牛、照顾好牛,是他们从小到大最重要的家务。
我常常看到看台上的老人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表情凝重、傻傻的,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传承”或者“接班人”的字眼,他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后代没有忘本,没有完全城市化、大都市化,没有选择性地放弃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场九小时的篮球比赛
下午五点,已经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斗牛比赛还在继续。坐在旁边的阿姨告诉我,不远处的一个村子正在打篮球,晚上还要开晚会。步行十分钟,我们来到了平水村,村际篮球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听旁边的人说,比赛下午两点开始,一般要打到晚上十一点,甚至更晚。比赛一场接一场,中间很少有休息时间。一问才知道,有些村子居然有七八支队伍,有少年队、成人队、老年队、女子队等不同的队伍,队员主要是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和村里的一些年轻人,解说员是年轻人,裁判也是年轻人,观众则是全村人。
我还注意到,参赛队伍中还有一支志愿者队伍。
八点整,天色渐渐暗下来,队伍越来越壮,比赛也越来越精彩,前来观赛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之前观赛的年轻人和小孩,吃完晚饭的平水村和附近村庄的老人和妇女也来了。显然,走路去看篮球比赛是他们晚饭后最重要的娱乐方式。
显然,篮球运动在村里早已存在,而且一直都是自发活动,就是村民们自己组织起来玩。我深切感受到这种“无组织”性的巨大魅力。无序即有序,没有外界干扰的活动才能保持完整、纯粹、可持续。
联欢会的舞台上,有穿着民族服饰的老太太翩翩起舞,有穿着清凉衣服的年轻女孩载歌载舞,还有小伙子深情演绎着流行歌曲。耳朵感受着美妙的音乐,心里紧张着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头抬头看见明亮的月亮和不时呼啸而过的高铁,鼻子闻到香气扑鼻的食物。好不热闹。
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还唱起了周杰伦的《黎明香》。
在这里,无论年龄、国籍、性别、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技术娴熟还是粗犷,只要你愿意,基本上一切皆有可能。
我还注意到,这里的人们,包括小孩、年轻人、老人,都不喜欢看手机、玩游戏,用打篮球、唱歌、跳舞等来填补日常生活,有效戒掉了“手机瘾”,这无疑是农村体育最重要的当代效应。
卖冰棍的老太太告诉我:“这里每天都好热闹啊,每天都有人打篮球,每天都有人唱歌跳舞,我就每天都在这里卖冰棍。”
这一定是我今年夏天听过的最美丽的句子。
(作者为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